课题导航

行业新闻

邱联鸿: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

时间:2023-08-1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我们的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根本在于其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中华大地、充分吸收中华大地的充盈养分成长起来的现代化。


  从中华历史文化的沃土里长出来的现代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规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丰富的“根”和“源”。


  厚植“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文化根底。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中,可以读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对民本思想的坚守。


  注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源头活水。《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礼记》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管子》主张“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大同”“均平”思想影响深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注入了源头活水。


  树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从“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见利思义”的传统义利观,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的淳朴愿景,古人不仅阐释了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朴素辩证思想,并且其发展理念、发展愿景历经千百年传承不失色,成为当代社会的孜孜以求。


  孕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人文情怀。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朴素的观念无不表达古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人文情怀。


  传承“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和平基因。时至今日,“国虽大,好战必亡”“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文化箴言言犹在耳,“协和万邦”“以和为贵”理念世代相传。可以看出,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对和平基因的秉承。


  从中华民族创新的沃土里长出来的现代化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大地是一片厚植创新基因的沃土。几千年前,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先民们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无论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无数泽被后世的伟大作品的文艺创作,抑或是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代表的一大批闻名于世的重要成果的科技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的基因奔腾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保持生机活力、不断进步的密码和动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意味着既没有先例可循,更没有现成道路可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决定了“既然没有先例可循,那就去创造先例;既然没有现成道路可走,那就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面对时代的要求、现实的挑战,激活蕴含在民族基因里的创新创造活力,亿万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拼搏进取、敢闯敢干,不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没有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也不是其他现代化模式的翻版,而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守正创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的原创!面向未来,这一伟大的原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从中华大地这片厚植创新基因的沃土中长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定了我们必然继续以“创新”来推动伟大事业发展,继续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篇章。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沃土里长出来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从洋务派的求强求富、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改良,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些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既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决定的,也是这些思想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出路在哪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彻底的理论”的“说服”下,毛泽东、李大钊、蔡和森等一批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不断创新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这片古老大地注入了充盈的理论生机与活力,使之成为培育中国式现代化成长壮大的沃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养分与正确的思想指引。


  从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沃土里长出来的现代化


  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主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正是在这些奋斗中,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开创并不断推进和拓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奋斗实践中,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的沃土中长出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是从中华历史文化的沃土里、中华民族创新的沃土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沃土里、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沃土里长出来的。从生根到发芽到成长为一棵小树苗再到成长为参天大树,中华大地富含的充盈养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茁壮成长提供营养和能量,必将推动我们的现代化走向无限光明的前景!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8月15日第A13版

韶山三天培训方案

5b80bbd7a158b.jpg

岳麓书院

 

5b80bc0ee602d.jpg

毛泽东遗物馆

 

5b80bc2db09af.jpg

毛泽东纪念馆

 

 

教学形式
         
        我们致力于红色文化教育事业,以新颖的教学模式,唤起人们学习革命精神的积极主动性,让更多的人接受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感悟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精神,创新红色文化的目的。教学形式力求创新多样化,贴近实际教学需求,邀请教学专家论证开发,突出教学成效。主要教学形式有:

(一)专题教学
        专家专题式教学,由红色历史文化的研究专家学者把红色军事、政治、文化、人物等历史知识点,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这个专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后形成一个专题讲座,方便学员根据自己的培训目的和需求选择学习。
 

 

(二)主题教学
       以某个红色群体或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为主题,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围绕该主题展开教学,激发起学员的学习欲望,引导学员深入了解这段红色历史,学习革命精神,从而达到继承革命传统的教学目的。典型的主题教学项目有:当一名红军战士、做一回革命干部、过一天抗战生活、来一次革命壮举等。


(三)影视教学
        红色经典影视剧从不同的层面彰显了时代精神,以多样的视角表现了革命英雄,展示了时代风尚,体现了平凡而崇高的精神。影视教学将精选红色经典影视剧作为案例教学,关注其对时代精神的讴歌和表现,有效提升学员对那个时代、社会、人性的认识,激发起学员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使学员得到一种净化向上的力量。


(四)现场教学
       组织学员到有着典型代表性、景色秀丽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物、实景、实例、实事等载体,让学员近距离地触摸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再辅以教学老师的精彩点评或案例剖析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


(五)体验教学
       追忆红色记忆,体验红色感动。让学员在精心创设的红色情境中,亲自参与挑战不同难度的活动,获得直接、具体、丰富的感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对革命精神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甘于奉献和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拟开设的典型体验教学项目有:军事整训、救护伤员、时空穿越、追寻红色足迹、运送物质、搬运弹药、吃草袋饭、做竹筒饭、支援前线等。


(六)情景模拟
       在革命旧址上,安排学员进行角色扮演,实情实景模拟革命年代常见的情景,让学员亲身感受革命时期军民工作、生活、战斗的场景。学员不但能够获得参与的乐趣,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展现自我,从而不断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情感教学
        从多视角、深层次展现一些革命时期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员的情感需要,让学员在历史与情感融合的情境中,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八)场景教学
        组织学员观看演绎红色经典表现革命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在绿色山水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实景中,通过红色文化与高科技表演形式的完美结合,为学员营造一个重回革命年代的“红色”人文和自然环境,重现革命先辈惊天地、泣鬼神的峥嵘岁月。通过场景教学,唤醒每个学员心中的血色记忆,带给学员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培训教学目标。如典型的场景教学项目有:《井冈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人间正道》、《延安颂》、《太行山》等。


(九)访谈教学
       以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主线,邀请老红军、老干部后代、行业代表、党史专家等嘉宾与学员交流互动,用真人、真事把历史‘讲活’。让学员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的教学目的。


(十)激情教学
        通过红歌表演唱、拉歌比赛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放开喉咙唱影响过几代人的红歌,这些红色歌曲都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环境的恶劣和战士们的艰苦,让学员感受每一首歌谣背后的感人故事,在歌声中体会革命精神。